n130498

2022 年,何超琼说:香港回归的时候,我爸爸跟我打赌,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多少年

2022 年,何超琼说:香港回归的时候,我爸爸跟我打赌,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多少年可以超越香港?我说,不敢说是超越,应该是大家定位不同,我认为差不多要 15 年,我爸爸说,永远不可能,50 年也超越不了。 1997 年 7 月 1 日,香港会展中心的五星红旗升起时,维多利亚港的游轮上还在播放着股市收盘行情。 那时的香港,股市市值能与纽约、伦敦一较高下,零关税政策让它成为全球资本进出中国的黄金通道,码头的集装箱日夜不停地装卸,转口贸易占了 GDP 的半壁江山。 而黄浦江畔的上海,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才刚搭起框架,证券交易所里的交易员还在摸索着国际规则,任谁看都是香港更胜一筹,也难怪何超琼的父亲会有那样的底气。 2013 年上海自贸区挂牌那天,负面清单上的条款被企业代表们翻得卷了边。 这个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经营的清单,比以前的审批制省去了三分之二的流程,外资企业拿着文件就能直接办理登记。 同在这一年,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正迎来新一轮暴涨,金融和地产占 GDP 的比重超过了 70%,制造业的影子早已淡出经济报表。 有老港商在酒会上感慨:“咱们现在除了炒楼炒股,好像也没别的营生了。” 2019 年科创板开板钟声敲响时,上海浦东的写字楼里多了不少拿着商业计划书的创业者。 这个专为科技企业设立的融资平台,允许未盈利的公司上市,让新能源、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找到了资本土壤。 而香港的交易所还在为是否接纳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争论不休,等到终于放宽门槛,内地的科技巨头们早已在上海或纽约完成了上市。 那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里,上海第一次摸到了香港的脚后跟。 2024 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发布时,上海以微弱优势超过香港,排在第四位。 此时的上海,跨境资金池里的人民币结算量突破了百万亿元,长三角的工厂里,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通过上海港发往全球,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齿轮咬合得严丝合缝。 香港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却被深圳、新加坡先后超越,转口贸易额的增速连续三年低于 5%,街头的商铺里,一半以上的顾客是来扫货的内地游客,本地消费的活力越来越弱。 何超琼在 2022 年说 “我们都错了” 时,香港正推出北部都会区计划,试图把科创园区建到深圳河对岸。 可计划推行中,却因为土地审批流程繁琐、人才签证限制多而进展缓慢。 反观上海,临港新片区的外籍人才可以直接享受国民待遇,张江科学城的实验室里,内地与香港的科研团队正合作攻关芯片技术。 如今站在陆家嘴的天桥上,能看见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浦东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,黄浦江的货轮载着长三角的精密仪器驶向远洋。 维多利亚港的夜景依旧璀璨,但游轮上讨论的话题,早已从 “香港如何保持领先” 变成了 “怎样才能融入大湾区”。 何超琼父女的赌约,终究被时代给出了答案 —— 没有永远的领先,只有是否能跟上发展的脚步,就像长江汇入大海,唯有奔涌向前,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天地。